【南怀瑾居士(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于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
上下五千年
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
出入百家言
这是挂在南怀瑾先生客厅的条幅,反映了他的修养和追求。几十年来,南怀瑾先生虽屡经人间磨难,然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其中一些著作一版再版,长销不衰。1990年以来,台湾及大陆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金刚经说什么》、《佛说入胎经》、《如何修正佛法》等三十几部著作,颇受欢迎。
南怀瑾先生从国内文化教育事业入手,相继成立了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自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希望工程并其他科研文教机构捐款二百余万元,设立多种奖学金和各类基金,鼎力推进国内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怀瑾先生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创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其中最为卓著者,当数投资浙江金温铁路一举。
附后:
个人履历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谱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南宅殿后村,其父在地团叶经商搬迁至地团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於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后讲学於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一直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作出巨大贡献,众所皆知。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及佛庄严照(9张)、道两家数十种著作,又经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翻译流通。其门生博士,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等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安详的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弘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祖国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1286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善款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深为感佩。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柳市;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3年春,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南怀瑾得见虚云老和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为了修学)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移居香港。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1992年开建)。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
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2004年移居上海。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学堂。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南怀瑾曾窘迫至典当衣物 胡适赞许后渐为人知
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其间为了修学,他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
南怀瑾以其突出的文化传播业绩,驰名海峡两岸。但他既享不虞之誉,又遭求全之毁,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是如何成长的?
他在1960年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过得相当凄惶。那么,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1.求学时代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小名银奶,谱名常铿。其父南仰周12岁便离开私塾,学做生意,置办下一份小康家业,一度当过乡长。
南怀瑾直到7岁还吃奶,12岁前,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结婚前还一直跟母亲睡。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
南怀瑾6岁开蒙,11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半年后放寒假回家过年,其祖母六十大寿,家里从初一到十五天天大摆筵席。闹到元宵节,南怀瑾突然有一个念头:上学去。
父母怎么都拦不住,他步行3个多小时到了城里。次日,父亲来城里告诉他,昨夜家里被海盗抢了。海盗撬门时,父亲光着脚逃跑了,母亲冒充佣人得以逃脱,家里被洗劫一空。
13岁那年,他小学毕业考试考了个倒数第一,拿了个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3年里,他到表哥家听过浙江青田名儒朱味渊(陈诚的老师)的课,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他听说杭州浙江国术馆是公费,管吃管住,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当武术教官。父母拦不住他,只好筹借路费,送他上路。
在国术馆同班同学中,他个头最小,年纪最轻,但每门功课,每种武艺,他学得最快最好。他曾到之江大学旁听,觉得大学教师学问不过如此,就再也没有去了。杭州的英文补习班,他也去了几次,觉得太难,就放弃了。从此,南怀瑾一辈子不懂英文。
其间,他读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在文渊阁接触过《四库全书》,在史量才姨太太沈秋水的家庙里,读过一些道家古籍,也曾研习《金刚经》。
1936年,他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
2.落魄台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毕业后的南怀瑾直接从杭州到了成都。他生活窘迫,甚至在他到成都时,已3天没吃一顿饭,饿急了的南怀瑾去偷了两个馒头充饥。
他后来到川康边境办了个“大小凉山垦殖公司”,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人数曾多达万余人。但在地方军阀和军统特务的夹击下,不到一年就散了。
不久,经熟人介绍,他在成都中央军校任校教育队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并在青城山灵岩寺认识了袁焕仙。1942年,袁焕仙到成都创办维摩精舍(禅宗道场),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的工作,追随而去。
南怀瑾1949年2月只身跑到台湾岛时,他没有师友同盟相互照应帮衬,惊魂未定,住在基隆。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叫杨向薇的吉林长春姑娘,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又成了他的妻子。
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从琉球运货到舟山(被国民党占领),再从舟山运货到琉球。
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他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成为负债累累的穷光蛋。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了,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个陋巷里,挤在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的小屋里。
1955年,他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常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
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著书多为稻粱谋。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有人购买。
后来,一商人出钱买下一些书,谁知这个商人原来是个肉商,把这些书买回去后,拆开来包肉用的。窘迫之极的他为了生存,一度靠典当衣物为生。
3.功成名就
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表示赞许。南怀瑾因此逐渐被人知晓。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他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思虑之后,他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
随后,他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情世故,讲什么都信手拈来。结果学生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名字不胫而走。每次上课,学生一直挤到窗外。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下,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有次在高雄冈山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还亲自到场聆听。
此后,一些台湾政要也都拜在他门下。他每周四给这些政要开特别班,讲课内容偏重于历史哲学的发挥,如《史记》、《长短经》、《战国策》和《阴符经》等,不谈时政。这个班大约延续了四年,每个周四晚上门庭若市,街前停满了高级轿车,站满了警卫员、勤务兵。
其《论语别裁》1976年出版,到1988年,印行了18版之多,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于是声名传扬至台湾岛外。